综合新闻
牛玉强博士等在《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》杂志在线发表关于新型HCV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
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.5亿人为丙型肝炎病毒(HCV)感染者。HCV感染的慢性化率为50%~85%,高于其他病毒性肝炎,进而引发肝硬化、原发性肝细胞癌等严重肝病。临床应用的干扰素/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方案存在病毒学应答效率低、易反弹、治疗周期长、副作用较大等不足。目前,针对HCV病毒蛋白抑制剂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研制抗HCV药物等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。美国FDA已经批准HCV NS3/4A 蛋白酶的抑制剂(Boceprevir, Telaprevir和Simeprevir) 和 NS5B 聚合酶抑制剂(Sofosbuvir)等用于治疗HCV。虽然新的治疗方案给HCV患者带来了希望,但是其高昂的价格却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。更加严重的是针对病毒蛋白的抑制剂容易诱导病毒产生耐药突变。因此寻找新型的以宿主蛋白为靶点的抗HCV药物是非常重要的。
杨威研究员课题组前期通过高通量筛选小分子化合物库,发现化合物IB-32可以在低的nM水平上抑制HCV的复制。进一步研究证实,该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HCV复制所必须的宿主蛋白STAT3磷酸化来发挥抗HCV的作用。该化合物具有全新分子结构,是一类新的STAT3信号通路抑制剂。该研究结果为研发丙肝抗病毒药物,以及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等STAT3异常激活的疾病治疗奠定了基础。该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。